在市场方面,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,市场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,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一是对普通机床需求下降,对数控机床的需求快速上升。据统计,数控机床占机床总消费比重从2001年的49%,到2005年上升到59.6%,“十一五”期间将继续快速攀升。
二是对数控机床需求档次不断提高。国产机床平均单台产值有较大幅度上升,进口机床的平均单台价格也有明显提高。“十一五”期间,随着振兴装备制造业十六个关键领域的高水平新产品的发展,每个领域都对数控机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如发展大型火力发电和核电机组、制造大型化工设备、开发大型海洋运输船舶、研制大型薄板冷热连轧成套设备、发展高速列车、新型地铁和轨道交通车辆等都需要大批高速、精密、高效和专用数控机床来加工制造。而新一代武器、舰艇、飞机、卫星、导弹的发展,对数控机床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三是重点用户从单机采购转向要求提供完全解决方案,包括机床、刀具、夹具、量具、工艺制造软件等系统工程,进而要求与工厂的物流系统、信息管理系统无缝联结。
政策扶持是数控机床发展的必然之路
纵观世界上机床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,大都对本国数控机床行业采取过保护和扶持措施。日本、意大利的机床工业原来远远落后于西欧和北美的一些国家,在上世纪60年代初和中国机床工业处在大致相当的水平。但短短20余年之后,日本机床工业总产值自1982年超过美国之后,一直居于世界位;意大利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,机床产值超过英国和法国。究其原因,政府的法规和政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早在1956年,日本政府就选择以金属切削机床为代表的19类机械产品作为机械工业振兴的对象,颁布了个机械工业振兴法———《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法》。之后,日本政府又对该法进行了3次修改。至1978年,日本政府共颁布了4个机械工业振兴法,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措施。
意大利政府在1965年颁布了以贷款和分期付款的方式刺激购买新机床的法案之后,又通过了刺激设备投资和采用中技术装备的法案。这种通过贷款和分期付款方式鼓励企业购置本国的数控机床、为制造厂提供研究开发资金及出口信贷、对进口机床提高关税等一系列措施,为意大利机床工业的振兴解决了市场、资金等问题,从而使其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中期得以高速发展。
美国的机床工业由于决策失误,曾一度失去了竞争力。但当其意识到机床工业的战略地位后,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国家干预。1986年,美国颁布了总统国内行动计划,与11个国家及中国台湾省签订了限制向美出口数控机床的所谓“自动约束限制协议(VRA)”,此外还制定了促进本国数控机床发展的计划。在政府挽救性措施的保护下,美国机床工业形势才得以逐渐好转。
另外,西班牙、法国、印度等国在不同阶段,也都采取过保护和扶持本国数控机床产业的措施。而这些措施都是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,而非遵循自由贸易原则。